close

  科技在影響人的大腦。近日,有位國外的神經科學家撰文指出,隨身碟智能手機等平板設備影響褪黑素分泌擾亂了睡眠生物鐘;過分依賴GPS,腦中海馬體(記憶和導航所用的大腦區域)活動少;一些有網癮者被觀察到大腦中灰白質(處理感情和決定的區域)出現異常;更別提海量碎片化的信息讓人難以專註、極其健忘了。
  長久以來,一旦有這類文章出現,總會有不少人心生狐疑:這說的不就是我嗎?半夜刷微博,早上起不來;同時開著五六個窗口,結果一下午一篇長文都沒看完;一到沒有Wi-Fi熱點覆蓋的地方就徹底不認路了;工作不到1小時太平洋房屋,已經剋制不住地查看了3遍朋友圈,哪怕每次就多刷出了一條新鮮事……
  警東森房屋告已經不新鮮了,這篇文章算是錦上添花。從谷歌是否使人變笨、社交網絡會不會讓人膚淺等討論走來,看客們多少也站到了“工具本無善惡,關鍵看使用方式”這一息事寧人的平地上。數字生活里的普通人“躺槍”之後、嗟嘆一番,還是習慣照舊。套用某電影的俗氣臺詞,“聽過很多道理,仍然過不好這一生”。
  為什辦公室出租麼會這樣呢?
  這些壞習慣真的是科技交與我們的嗎?這其實也是個老話題。樂觀地看,我們人類以不懈努力而得來的紙、飛機、計算器、谷歌,就是為了滿足自己不夠努力這一弱點的。這是個有意思的循環:我們與自己的創造物交相影響著,目的與結果互相矛盾房地產又彼此印證。也就是說,從壞習慣中拯救我們的造物,都是為了維持壞習慣而生的。
  那麼問題變為了:為什麼要改呢?在這個時代,混亂的生物鐘、短暫的註意力、反自然的特質成為最自然的生存之道。城市吞沒郊區、霓虹燈照亮夜空、高效率下的批量生產必然會帶來應接不暇導致的低效率……一邊是產業興盛,一邊是個體迷失。這時候互聯網出現了,它提供了去中心的可能,卻仍擺脫不了商業邏輯。
  我們的壞習慣背後,是更深重的現代病。
  這樣的討論太過宏大,不妨換個角度再看看。
  在商業世界里,每一個細分市場的人們,他們的習慣總是比自己想要做到的更壞。在問卷里會選擇更關心深度新聞,對外宣稱更期待名著改編的電影,為自己下載有關圖書館海量信息的App。但是,所有這些僅僅是說說而已。因此,實際情況是,更方便夜間瀏覽的設置,更分散註意力的頁面設計,更傻瓜的用戶體驗,通常更加受歡迎。
  假設這個時代確實存在著某種理想人的模型,他們自律、專註、思考、行動、愛智慧,我們只不過是理想的火焰照出的自娛自樂的壁上影,這些完美模子印出的亂七八糟的薑餅人。與理想的人相比,我們趨利避害、膽小懶惰,能拖就拖,能坐著絕不站著,亂花漸欲主動被迷眼。這是天性里的弱點。
  哲學家展望人類最終向更理想的人靠近,真實的故事卻往往如兒童動畫片《櫻桃小丸子》的發展。小丸子的媽媽為一家人做章魚丸子,越做越完美,但是所有人都懷念做糊掉的第一鍋。路邊攤里亂七八糟的薑餅人,才是人心之所向。  (原標題:聽過很多道理,還是改不了刷微博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c10cckjq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